人之终老
这个世上的人都必需经过三个阶段,一是降生,它是一切物种来到人世的方式;二是成长,包括了人的青春、中年、老年;三是终老,当一切器官都老化了,衰败了,人将带着对世间的留恋与对死亡的敬畏,安安静静地闭上双眼。
人活一世,需要好好对待终老!
终老的过程是漫长而又短暂的,在漫漫长夜中无所可盼、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正如弗洛伊德说:“没有人真正相信自己会死”,只要是临终有清醒意识的人,就仍会对生命的延续抱有幻想。但当最后一刻真正来临之时,万般的苦恼也要放下,多少恩恩怨怨也随着死亡飘渺了、消散了。难怪孔子会说:“逝者如斯夫”。因此善待终老,尽孝终老不只是对老人的责任,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我曾在高中时随亲友来到一所敬老院,看望我一年长的亲戚。去的路很长,沿途的风光很好:正是立春之际,野菜、野花肆无忌惮的开着,气温的回升使得树上的嫩叶得以舒展筋骨,地平线的一片绿与天空的一片蓝交相映衬着,并于远处的天际线形成两种交融的颜色,透亮而圆晕,是一种让人遐想的自然彩。
很快我们就到了敬老院。敬老院两排楼房间是一条林荫小道,顺着道路我们来到了亲戚的住所。大人们见面寒暄,送上果品后便开始坐下和长辈交谈,我隔着窗户无意看到了外面两位慈祥的老人,身披军装,胸佩军章,坐在阳光正好的位置互相聊着天。与亲友打好招呼后我下了楼走到了老人们的身边,推着他们的轮椅开始与他们聊起了天,经过简单的交谈后我得知他们是抗战老兵,如今早已年逾九旬,身体也还算硬朗。一位老兵还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他在武汉会战中的经历,并给我看他被子弹击中的手掌。时光仿佛一下把我带到了那个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时代,烽烟四起,子弹呼啸,看排兵布阵,观历史沧桑。一棵布满弹孔的树,一面沾血的军旗,似乎都在向我们倾诉那段民族的抗争史!老人们还讲述了子女们忙于工作,把他们独自放在家里又不放心,在获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把他们送进了敬老院,还每周前来探望两次。老人们对子女的做法表示理解。我想担心老人独自在家的不便,并把他们送往敬老院固然是考虑老人孤独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老人们已年逾九旬,作为子女所尽责任的天数也是愈来愈少,那么何不稍缓手中的忙碌,给予老人最佳的关怀呢?
作为人之父母者,历经十月的艰难与分娩的痛楚才把他们心中至宝——孩子生出,然后哺育,呵护,教育,直至孩子长大成人,直到孩子可以独自撑起一片天。他们所经历的痛楚、心酸不比你在外面遭受的无奈、苦痛来的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子女们应多与父母长者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把在外面遭受的不悦随意地发泄在父母头上。父母养你不易,养大更不易!作为子女,我们要多多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机会,不要等到父母面临终老之时才懊悔不已,面对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社会问题,作为子女的我们,需要给予父母更多的关爱与呵护。正如梁晓声在《论温馨》一文中提到的“它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溶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它也许是老父亲某一时刻的目光,它也许曾浮现于老母亲变了形的嘴角,它也许是我们内心的一丝欣慰,甚至,可能与人们所追求的温馨恰恰相反,体现为某种忧郁,感伤和惆怅。”是啊,当与老父亲共饮一杯老酒,共品一杯佳茗,为老母亲在冬日搓热一双满是老茧的手,为她揉一揉酸痛的臂膀,我想这就是人间最温馨的画面了罢。
人总有终老,人都会有终老,正如里尔克的诗句:“风景是严肃,是重量,是永恒。”那么我想“孝”字亦是严肃,是重量,是永恒。它是对你命运的严肃,是你肩上责任的重量,是人间亲情的永恒!
别让等待成为一种遗憾!面对老人的终老,我们真的需要敢于献出对他们最真挚的爱!
倘若在日后翻出泛黄的相册,你热眼盈眶,再迟迟地说“爸妈我爱你!”那真是一种毕生的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