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放一朵明礼友善的花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狂风夹杂着雨点不断打在车窗上,溅起一个个小水花。我看着前方一眼望不到头的车流,叹了口气,打开了收音机……印象中,晚高峰下班时的路面永远都是拥堵的:红绿灯前漫长的等待使人焦躁,肆意行驶在机动车道的电动车让人心惊,而为了自己节约时间不顾交通秩序的恶意强行加塞变道更是让人愤怒。前几天广东一辆大众强行加塞比亚迪,最后被比亚迪直接撞翻在地……不知何时,原本应该平安温馨的回家之路变成了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的竞技场。
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生活富足,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变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但是很遗憾,似乎我们在让物质生活变好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脚步。我们遗忘了“至念道臻,寂感真诚”,遗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遗忘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更遗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良、恭、俭、让”。如今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到我们忘了要停下来认真的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在奋力前行的时候,丢掉了祖辈留下的那些支撑中华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精神。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音机里传来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薇唱的《六尺巷》,我不由的心头一暖。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礼待人的故事不胜枚举,六尺巷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判决。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其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故事离我们已然非常久远,可是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我们不尽的思索与启示。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
明礼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它覆盖我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每一个人行为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明礼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矛盾,很多纠纷,往往都是没有去礼让或者不友善而造成的。《三国志·蜀书》告诉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注重眼前的生存与苟且,内心是不是还可以有诗和远方,是不是可以重拾我们的精神世界,在世事纷争中归于宁静与平和。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创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出我们微小的力量。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去践行明礼友善,即使在这个看起来还没有那么完全的贯彻明礼友善的社会,相信只要我们悉心浇灌,共同努力,这朵明礼友善之花终将盛放,而且一定会越来越绚烂美好。
华灯初上,在安静的车里,一首歌,一个心愿,一路向北,如果没有那些令人烦恼的不文明驾驶习惯,这归家的路途该是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