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工会、团委主办,教职工“桃花岛”读书协会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比赛(教职工组)成功举办。在各党总支、分工会的积极宣传组织下,赛事共收到教师投稿作品41件,经专家评审,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1名,优秀奖若干名。
获奖作品选登:
生在红旗下 长在春风里
今年国庆,在小区随手给儿子拍了张与国旗的合影,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儿子也才7个月,还不懂国旗的意义,但我笃定,他长大后会觉得这是一种骄傲和幸福。回望我成长的30年,虽是个人与家庭的发展变化,但深层次体现的是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1997年,那年我3岁。记事后第一次去重庆外婆家,从徐州到重庆,这是一场跨越1500公里、历时22小时的旅程。我印象中往返是没有买卧铺的,后来听妈妈说,我在椅子下面睡得很香。后来,我独自坐了25个小时的硬座去哈尔滨上大学,才真正体会到妈妈当时的苦,不知道妈妈是怎么熬过来的。2022年,妈妈因外公病故着急回重庆,给她买了张高铁商务座,1500公里,早饭吃完出发还能赶上晚饭,妈妈说真快呀。是啊,真快!这又何尝不是中国的发展速度呢?
1999年,那年我5岁。当时的幼儿园开在一间农村房内,没有院墙,屋外就是打麦晒谷的场地,牛羊成群,周边村里适龄儿童都在这上学,但不读书,只是玩。现在的记忆越来越模糊,若想回去重游,怕是早已无迹可寻。小侄女5岁,暑假去她幼儿园逛了逛,粉墙红瓦,学习、玩乐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墙里笑声墙外望,一派和谐美好景象。幼儿园门口人来人往、笑声嚷嚷,这也是一种幸福。
2008年,那是大年初二。荣耀与灾难并存的一年。50年不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40万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11天,西藏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千年不遇”的汶川特大地震使10个省份受灾,大量同胞遇难或失踪,经济损失惨重,举国悲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自信、包容、友好的中国,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一朝梦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首次实现太空漫步,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笑看今朝,“和谐号”“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朝发夕至不再是梦想;美丽幸福西藏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会更幸福、更美好!如今的汶川,一座新城拔地而起,新民居鳞次栉比、新农村欣欣向荣、新城镇美丽和谐,书写着重生与成长;今日之中国是自信奋进的中国,是自立强盛的中国,是自强美丽的中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首次迎来中国“90后”访客,这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生动注脚。时间的指针还在转动,所有不能打败中国的,都将使中国更加强大!
2015年,那年大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顺利举行,记得当时在校图书馆一楼站着看完全程,50人的会议厅硬是挤满了200人,每到精彩之处,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种氛围和感觉真好~青年强,则国强。或许当时大家趁着学习间隙来观看大会,只是不知不觉看完了而已,或许当时大家并未觉得有太多情感投入,但爱国情感在那一刻会不断增强,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2019年,那年我读研三。12月份毕业,国庆已是毕业论文修改、送审的关键期,南宁的燥热与毕业论文的繁重压得我喘不过气。忙里偷闲,也当缓解压力,独自一人在实验室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步履铿锵、雄姿英发,方阵如山、气贯长虹,雄鹰突击、雷霆万钧,古老沧桑的中华民族,久经风雨的伟大祖国,在这场举世关注的阅兵盛典中焕发出胜利与自豪的荣光。思绪拉回现实,看着毕业论文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心不由地颤了下。回望祖国来时路,从积贫积弱、苦难深重,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多少艰辛求索,多少浴血奋战,多少壮烈牺牲,多少闯关过隘……而我的这一切困苦又算得了什么呢?从三个“万岁”中汲取力量,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干起来!
2021年,工作第一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时年,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我负责新媒体工作,整个2021年都在回望、学习、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组织制作了《百年党史百生说》《向党说句心里话》等近百期系列微视频,深刻感悟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小“红船”成长为远航“巨轮”、从建党时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截至2021年6月5日】的世界第一大政党的“金钥匙”,那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改,党“为人民而生”的初心不变,“与人民一起”的立场日益坚定。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24年,儿子出生,住进新房。当还在沉睡中的小不点送到我手上的时候,真是既担心又高兴,担心自己初为人父做不好,高兴儿子健康平安白又嫩,幸福在这一刻具象化了。出院后,我们住进了新房,三口之家,幸福和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多年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是为了从农村走出来,为了不让我的孩子再成为留守儿童,为了让父母不再劳累、安度余生。作为年轻人,我们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让国家强大助力个人成长,用个人发展推动国家进步。
儿子床头插着一面小国旗,玩耍时偶尔会去抓,吃奶时也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不知是对国旗有记忆,还是对鲜红色感兴趣,但我很欣慰,至少他喜欢。国强则民安。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他立报国强国远大志向,做好自己、施展才干,为未来之中国努力奋斗!
(作者:信息工程学院 郑凯)
岁月礼赞,程程浪漫
思政育人薪火传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的庄严时刻,我深入学习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不禁自问:什么是思政?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思想,但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与之相伴、相随、相感,在心灵深处孕育成长,它引导我穿越重重迷雾,见证了生命的绚烂绽放。这让我无惧风雨和漂泊,而是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怀揣梦想,一步步驱散了乌云,留下了一道道彩虹。
初走一程,坎坷重重
初来乍到,感到迷茫吗?这是自然的。2019年,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尽管我经过多年的学术学习和先前的工作经历,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丰富的教学方法。然而,当我真正站在学生面前时,我仍然感到一片茫然。我曾满怀信心,怀揣着以梦为马的雄心壮志,渴望在教育的征途上建功立业。但是,现实的种种挑战却让我开始严重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
正如我们所认识到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成绩为核心,以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实际上这种模式与培养人才的宗旨是脱节的。然而,鲜有人意识到,思政课程和教材作为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显得昏昏欲睡。他们认为,爱国情怀这类宏大的议题过于遥远,而遵守秩序规则这类日常事务又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仅在课堂上不重视,对于我布置的作业也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抱怨它占用了自己太多时间,表现出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在他们眼中,思政课程的地位远不如专业课程重要,内容上也似乎“过眼云烟”。面对着只关注专业技能、不关注思想道德素养,只关注分数、不关注品行,只关注文字、不关注能力的现象,我一时对自己的岗位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潜意识里认为我的课程不过是宣教性质的工作,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又一程,破雾阵阵
在职业教育阶段,思政教育的理念不仅涵盖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更着重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化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特别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专业课程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引导每位青少年纯真地向党靠拢,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感恩中成长。那么,我该如何拨开教育的重重迷雾,改变学生的认知,解决当前教学的困境呢?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指出“思政课不能仅限于宣读文件,而应充满活力、生动有趣……”。基于此,我将思政建设作为切入点,坚持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的各个层面和环节。通过时政评论、实践教学、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从先进事迹和人物中汲取使命感,同时采用户外走访、组织演讲比赛等趣味性较强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渗透,学生们逐渐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要义,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
新一程,一路烛烛
时至今日,耳边回荡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不忘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以及对党育人的期望和为国育才的愿景。他提出的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期望,充满了殷切之情。这无疑是对我极大的鼓励、激励和引导。思政教育的春风,从我手中传递到学生的心田。如今,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到政治理论的强调,再到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的学生们在风声、雨声和读书声中,讨论着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们的眼神不再迷茫,而是充满活力。
思政教育教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我清楚地记得,接下来的育人之路既遥远又漫长,更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切实实践,提升道德底线,传承优良传统,履行社会主义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成为塑造中国梦的接班人,为我自己、我的学生以及教育事业,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程茹)
岁月流光,铃声回荡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南京市莫愁湖小学巧用戏曲作为上下课的铃声,上课铃声是旦角念白加上《梅花新调》,下课铃声是老生念白和《说唱脸谱》,也算是对于京剧这一国粹的传承。在家里问及孩子们上学所用的铃声,孩子们也能哼出个大概,都是各种经典名曲的片段。不由得想起自己从小长大,所经历上下课铃声的变迁。
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学校的上课下课铃好奇起来。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就住在爸爸妈妈工作的学校里,在几排教室的中间地段,竖着一个高高的木杆,挂起一个金属材质的铃铛,加上一根悬挂着的麻绳,由一名专门负责敲铃的师傅来完成每节课上课与下课的时间提醒。上课与下课的铃声也是不一样的,预备铃声是“当,当当!当,当当”,上课铃声是“当当、当当、当当”,下课铃声则是若干个快节奏的“当”,仿佛也在表达大家盼望下课的急切。敲铃的师傅姓曾,家在离学校十几里路的另外一个镇,却因为这份工作而住在学校里,只有学校放假无需铃声时才能回家。
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校开始使用电铃了,是有人按动才会响起的电铃。电铃的控制开关放在曾师傅宿舍,电铃又接上了学校的喇叭,就省去了每节课从宿舍走到挂铃处的时间。当然,如果碰上停电,曾师傅还需要去找他的老伙计,重新启用敲铃的形式来完成工作。曾师傅的宿舍还紧挨着学校的操场,外间放了一张办公桌,还有几张椅子,又成了体育老师们课间的休息室。电铃的控制开关布置在宿舍的里间,可以防止外间有人误触。除了上下课、晚自习的铃声,每天早晨喊住宿生起床、播放出操音乐,也都是曾师傅的工作内容。
我上初中了,就在爸爸妈妈工作的这所乡镇完全中学。因为家就在学校里,就向班主任争取了保管教室钥匙的差事,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开门,然后再洗漱、吃饭、去上课,自己还觉得光荣得很。有天早晨,还没起床,同班同学就来我家找我拿班级钥匙,问及为什么会这么早,她说因为家里就只有她爸爸有手表掌握着时间,那天爸爸手表坏了不确定时间,怕她上学迟到所以早早就喊她起床。相比之下,家住在学校里是幸运的,我们的起床基本上都是由曾师傅和他播放的音乐统一叫醒。把这件事情讲给现在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听时,女儿一脸的不解,在她用电话手表、我用手机设置起床闹钟的今天,她已无法想象全家只有一个人有手表、掌握时间的情形。于是,我再给她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个时代简朴单纯的生活,给她讲我们小时候每晚早早睡觉、早晨在公鸡打鸣中醒来。
曾师傅长脸、尖下巴,一同玩耍的小伙伴都说曾师傅很凶,大家都怕他;然而曾师傅对我却很和善,现在想来,一是源自爸爸妈妈在学校里的好人缘,二是我大概不在他需要防备的熊孩子名单之列,我既不会尝试去够那条敲铃的麻绳,也不会想溜进他宿舍里间去试一试那红色的电铃按钮。曾师傅自己带一块手表,宿舍的写字台上还放着一个闹钟。在每天都需要给钟表上发条的年代,由钟和表互相校准,帮助曾师傅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保障了一所学校的教学秩序。记忆中,只有过一回,一早妈妈和爸爸在讨论为何校园里没有响起早晨的叫醒音乐,让爸爸赶紧去曾师傅的宿舍看看,这才发现曾师傅一夜高烧,人也是迷糊的状态了。那几日曾师傅的工作由学校的老师轮流负责,大家也都感受到一直都默默无闻的曾师傅,是学校里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从用完全靠人掌握时间的敲铃到电脑精准控制、分秒不差的音乐广播,是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是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也见证着我从一名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沉浸于将教学内容按节奏布置在上下课的铃声之间,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也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却能够带给我成长的温暖和力量。长大以后,叫醒和催促我们的不再是铃声,而是生活和责任,于是,那份记忆中的铃声,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材料工程学院 嵇天培)